日产与本田合并后会带来哪些改变?日系抱团誓死对抗中国车企
[车讯 资讯] 汽车行业在接下来的几年将面临改朝换代,新能源汽车对传统汽车行业带来巨大冲击,尤其是特斯拉以及中国车企带来的创新突破。即便是目前处于金字塔塔尖的车企,也感到坐立不安,正在积极展开行动。随着新能源消费潮的到来,车企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将从中国蔓延至全球。
全球排名靠前的几大车企,第一名丰田已经组成了丰田、铃木、马自达、大发、斯巴鲁联盟,并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,将采用纯电、混动、氢能等多种新能源路线,丰田在国内也很早与比亚迪展开合作。第二名大众集团就不用说了,拥有大众、奥迪、保时捷等多个品牌,在中国与小鹏展开合作,并将电动车研发的重点搬到中国。第四名Stellantis集团,同样拥有众多知名品牌,并与零跑展开合作。第三名的现代起亚、第五名的通用、第六名的福特,也都早早深入电动车行业。
2023年世界汽车集团销量排名 |
|||
排名 |
厂商 |
销售量(万辆) |
同比变化 |
第1名 |
丰田集团 |
1123 |
7% |
第2名 |
大众集团 |
923 |
12% |
第3名 |
现代起亚集团 |
730 |
7% |
第4名 |
Stellantis集团 |
639 |
7% |
第5名 |
通用汽车 |
618 |
4% |
第6名 |
福特 |
441 |
4% |
第7名 |
本田 |
398 |
6% |
第8名 |
日产 |
337 |
5% |
第9名 |
铃木 |
307 |
4% |
第10名 |
比亚迪 |
302 |
62% |
去年还位列第十名的比亚迪,销量增长迅猛,预计2024年的全年累计销量将有望突破425万台,排名将会明显提升,有望超越本田和日产。特斯拉仅依靠两款车型,就在去年实现了超180万台的销量,并且Model Y夺得全球销量冠军。就连马斯克也表示,“中国车企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企业,中国企业一定会在中国市场以外取得成功,这取决于建立了什么样的关税或贸易壁垒。如果没有壁垒,大多数其他公司可能已经死了。”位列第七名、第八名的本田和日产,是时候该行动了。
特斯拉和比亚迪除了销量高以外,还实现了大幅的盈利,在新能源转型过程中大把“烧钱”的背景下,这实属难得。一方面两家企业都掌握了核心科技,并拥有自研技术。另一方面,两家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相当在行,避免不必要的挥霍,将每一笔钱花在刀刃上。
● 日产曾经是成本控制“专家”
日产曾经也是成本控制“专家”,这还要提到当年雷诺“拯救”日产。在90年代末,日产背负2.1万亿的债务,濒临破产。彼时身为雷诺副总裁的戈恩收购了日产43%的股份,出资50多亿元,成为日产新任董事长和CEO。
戈恩
随后戈恩开启对企业的“大手术”,抛售股份;关停不盈利工厂;砍掉无用的平台,并与雷诺实现平台共享;逼迫供应商降价20%-30%;裁员2.1万员工。一系列改革之后,日产支出从900亿日元缩减到240亿日元,产能利用率提升24%。仅一年后,日产就实现了盈利27亿美元。随后,日产举报合作伙伴三菱油耗造假,并借机收购三菱34%股权,最终形成日产-雷诺-三菱联盟。2017年日产-雷诺-三菱联盟更是以1061万台的销量夺得全球汽车销冠。
日产聆风
不过,伴随着日产新任CEO西川广人的上任,戈恩的老部下亲手“扳倒”了戈恩,随后日产与雷诺的关系也出现了破裂,雷诺在2023年宣布逐步抛售日产的股份至15%。而日产方面不断措施良机,原本第一批进入电动车市场的日产,仅仅停留在了聆风上,在新能源转型大潮中,日产无动于衷。随后日产在中国又遭遇“三缸发动机”风波,在中国和北美等主要市场销量大幅下滑。
● 日产与本田的合作源于2019年
日产与本田的合并迹象起源于2019年,当时日本经济产业省(日本政府部门)期望日产与本田合并,推动日系车电动化改革。日本经济产业省之所以这么做,是因为不想让日本车企与他国车企合作,最终落入他人之手,引发裁员等就业岗位的波动,另外也是提升日系在海外的影响力。
本田的励志宣传海报:坚持研发,决不认输
但随后该提议遭到两家企业拒绝,原因是在2018年戈恩离开日产之后,新任领导正想大展宏图。以技术为信仰的本田,认为资本运作是对品牌精神的极大侮辱。从2022年开始,日产和本田的市场份额以每年20%的速度缩水。2023年的上海车展上,有关日本惊叹疫情后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的内容大量散步在网上,最终结论是日本车企在新能源时代要落后中国车企了。
面对来势汹汹的中国车企,日产和本田最终决定展开合作,2024年3月,两家车企就联合采购、共同开发动力平台、零配件通用化等电动汽车和车辆智能化业务展开合作,希望通过资源整合实现降本,提升对电动车产品竞争力。
随后在今年8月深化合作,在下一代软件定义汽车(SDVs)平台的基础技术方面展开合作研究,重点讨论智能化与电驱化的深化合作。日产、本田将考虑大规模生产的可能性,软件方面重点是自动驾驶、人工智能等。双方还将共享电池、电机等核心三电系统,本田和日产也将考虑共享车型,同时充电网络上也将展开合作。随后三菱也考虑参与合作。
● 日产与本田的合并会带来哪些变革?
12月23日,日产、本田、三菱签署了谅解备忘录,并力争在2025年6月达成最终合并协议,日产、本田计划在2026年8月成立新的控股公司。本田将主导任命控股公司的总裁,大多数内部和外部董事将由本田任命。以日产和本田之前的合作框架为基础,开始探讨三菱汽车参与、加入业务整合及协同互利的可能性,三菱汽车最迟在2025年1月底就是否加入给出结论。三方将在研发、生产、销售等多个环节进行资源整合。
那么三家公司合并后,将会带来哪些改变。首先,两家公司合并的初衷是提升电动车领域的竞争力。两家公司将发挥各自的优势,共同开发全新电动车平台、电池技术和车载软件系统。双方将共享技术专利,共享新能源技术、自动驾驶技术成果。重点围绕车辆智能化领域,下一代软件定义汽车SDVs平台开展技术研究。可以想象,未来两家公司推出的新车,类似于大众与小鹏的合作,融合本田在驾驶技术方面的优势和日产在空间舒适方面的优势。
第二是共享,双方将实现平台的统一,从而降低车辆的开发成本;产品的优势互补,共享燃油车、混动车、插混车、电动车;共享工厂生产线;共享充电网络;通用零部件采购;使用共同的系统和后台业务;采用相同的销售金融服务;共同培育智能化和电动化的人才。可以想象,未来本田与日产的产品关系,有点像现在的大众与斯柯达,蔚来与乐道,仅仅是设计层面的差异,但是产品层面有很多共通点,会让消费者有熟悉的产品体验,同时车辆也有相同的品控,两个品牌的车型差异会逐步缩小,同时两个品牌也会继续得到保留。
第三是成本控制,日产与本田的合作透露了一个核心的信息点,那就是省钱。统一平台降低不必要的研发成本,减少单车开发成本,联合研发新平台,共享生产线,通用零部件等,核心都是让利润最大化。将两家的钱整合一起用,砸在一件事上,其实类似于当年日产雷诺联盟所做的事情,只是这一次重点针对新能源汽车领域,集中力量办大事。而成本降低将会让车辆价格下探,当年日产主打的价格战让人记忆犹新,最终还是会让消费者受益,类似于今天的比亚迪。
● 合作联盟不被外界看好,但事实上双方有大招
在日产-本田-三菱新的联盟成立之后,以2023年的数据来看,三方合力贡献813万辆的销量,将直接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。不过,日产本田的合并并不被外界看好。戈恩就表示,日产与本田的合并,更多应该是日本经济产业省在背后推动,两家公司的工程师以各自技术为傲,互相不服,同时两家公司几乎没有可以互补的地方,产品高度相似。
戈恩的表述不无道理,如果是燃油车时代,这种合并将会发挥巨大的优势,帮助企业降本增效。但是在新能源转型时代,需要创新型企业的加入,就像大众与小鹏,Stellantis与零跑的合作,双方有着差异化的产品,可以实现互补。眼下日产和本田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脚步都很慢,从头研发需要时间和磨合,而这很可能让两家企业再次错过最佳时机。最后戈恩还表示,日产应该与富士康这样的企业合作更有前景,显然,跨界合作在当下相当重要。
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,两家车企都面临着新能源技术发展迟缓、市场萎缩的压力。崔东树认为,本田和日产均需要加大中国本土化研发投入,依托中国产业链优势进行产品创新,以此赋能日产和本田的全球化发展。
当然,日系企业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状态,日产、本田、丰田等车企都已经押注固态电池,在2028年,日产的固态电池即将量产,本田也计划在差不多的时间。两家车企合并后,将可能会加快固态电池的研发,甚至在固态电池的专利上,有望超越丰田成为全球固态电池专利第一的企业。
固态电池上车,将让电动车续航大幅增加,甚至是翻倍,同时固态电池可以适应更宽广的温区,彻底解决电动车冬季续航衰减的问题,到那时,电动车将会真正取代燃油车。不过,固态电池成本高,并且还需要研发周期,因此本田和日产能不能抓住时机,还需要时间验证。同时,现代、大众及不少中国车企,也在加速固态电池的研发。
● 最终可能对汽车行业格局带来什么变化?
日产、本田和三菱如果顺利完成集团化合并,整合后的新集团在全球汽车市场份额或许会有提升,销量也有望跻身世界前列,在市场竞争中话语权也将增大。尤其是区域市场,新集团将在亚洲、北美和欧洲增强市场地位,特别是在新能源和智能汽车领域。
另一方面,新集团的出现也促使其他汽车制造商调整战略。例如行业巨头丰田、大众等可能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,加速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,丰田或加强混合动力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,大众或加快电动汽车平台建设和智能驾驶技术研发。二线汽车制造商可能寻求合作或联盟,如铃木等可能考虑与其他企业合作以增强实力。新势力等车企,例如特斯拉,也面临新的竞争挑战,需在电池技术、自动驾驶技术和品牌建设方面持续创新以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力。
最后,在零部件供应商领域,也可能会出现整合现象。随着汽车制造商对零部件供应的要求越来越高,规模较大的零部件供应商可能会收购或合并一些小型供应商,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和生产规模,以更好地满足整车制造商的需求。同时,一些非传统汽车企业,如科技公司、电子制造商等,可能会加大对汽车行业的投资或合作力度,加速汽车行业的跨界融合。
● 写在最后:
本田-日产-三菱联盟是日系车企的一次自救行动,不过是“失败者联盟”,还是“翻身联盟”,尚不明确,本质上,还是需要企业有大的变革,而并非单纯的合作。即便是已经抱团的丰田联盟,眼下我们还未看到真正的核心亮点产品诞生。面对中国车企的强大攻势,日产和本田还是应该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,快速掌握新能源时代的核心技术,依靠技术和成本优势取胜。(文/车讯 秦超)
- 随机文章
- 热门文章
- 热评文章
- 坦克700 Hi4-T上市,新普拉多还值得等吗?
- 智己L6亮相日内瓦,是买极氪007还是再等等
- 全新普拉多开启预售47万起 搭载2.4T超级混动系统
- 理想MEGA,达到理想不太容易
- 激光雷达+双腔空悬,全新极氪001力求卷中求胜
- 广汽本田型格/飞度無限MUGEN版上市,原厂改装燥起来!
- 日系3强前两月销量全部出炉!
- 起售价不到12万!比亚迪元PLUS荣耀版“压轴”登场